GEICO,巴菲特的投资“初恋”
■ 安全边际、集中投资、长期持有、与企业共同成长……巴菲特与芒格所推崇的价值投资哲学,多年来经由各种传播媒介的宣传,其理念要点已经为人们所熟悉,但是,知难行易,究竟该怎么应用?如何切实地贯彻在投资实践中?很多人却被难住了。
其实,巴菲特在每年写给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东的信中,一直在举出伯克希尔的各种投资案例,来更结合实际地让大家理解价值投资如何行动。而另一个可资参考的现成案例库,无疑就是伯克希尔哈撒韦的多家子公司。
伯克希尔哈撒韦的官网上,目前列有链接的子公司一共62家,包括13家保险企业和49家非保险企业,都是伯克希尔历年逐步收购或创建而来的。
其中有些企业与巴菲特、芒格的缘分,已经超过了半个世纪,也有些是进入21世纪后才加入这个大家庭的。虽然中美企业肯定有不同之处,但追溯这一家家企业如何与伯克希尔结缘,确实能够让我们从更鲜活的角度来体会巴芒的投资哲学和行动纲领,以及他们自身的演化历程。
基于这样的初衷,芒格书院从本期开始,将陆续推出“伯克希尔子公司详解”系列。这个系列所分析的第一家公司,我们选择了和巴菲特的缘分长达七十年的政府职员保险公司(GEICO)。
沿袭巴菲特自己的比喻,我们可以把GEICO视为他投资生涯的初恋。
这段投资经历在某些方面犹如一则与初恋历经风霜、再度携手的故事:年少轻狂时有缘得见,之后却轻易放手,虽然各自安好,仍然心心念念,等到佳人落难,雪中送炭,此后不离不弃,直到真正携手相伴,两相欢喜。
巴菲特投资GEICO概况
时点 | 1951年 | 1976-1980年 | 1996年 |
买入情况 | 巴菲特花费占个人65%净资产的10282美元,买入350股 | 累计成本47138000美元,共购入720万股,约占到总股本的三分之一 | 年初,伯克希尔以23亿美元收购GEICO剩余49%的股份,收为全资子公司 |
卖出情况 | 1952年全部卖出,拿回15259美元,获利4977美元,收益率48.4%。 | 持有至今 | 持有至今 |
前 事
1936年,美国还没有从大萧条中挣脱出来。但经济整体的低迷并不意味着没有商机。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,里奥·古德温和丽莲·古德温夫妇在得克萨斯州创办了政府职员保险公司(GEICO,又音译做“盖可保险公司”)。
创始人里奥是一名保险会计,他当时洞察到了两个机会点,成为GEICO创业成功的关键:
第一,找准客户群。
GEICO启动之初,锁定的目标客户主要是联邦政府雇员和军队士官,这个群体安全驾驶习惯良好,发生交通事故较少,因此,保险赔付的概率低,使得承保公司的风险也低。
第二,革新销售方式。
当时大多数保险公司还是通过代理人或中介来销售,但里奥认为这种方式成本过高,沟通链条不畅。如果通过邮件直接寄送的方式,就可以直接触达客户,成本可以削减10%-25%。
凭借这样的商业洞察力,里奥成功邀得得克萨斯州沃思堡的银行家克里弗斯·瑞亚作为合伙人。古德温家投资2.5万美元,持有25%的股份;瑞亚家族投资7.5万美元,持有75%的股份,此后随着股本扩张,其份额逐步降低到55%。
掌握了两大必胜法门的GEICO发展态势良好,1947年,公司开始筹划迁往华盛顿,此时,瑞亚家族决定卖出所持股份,请巴尔的摩的债券推销员洛里默·戴维森帮忙联系买家。戴维森又找到华盛顿的律师大卫·克里格帮忙。最终,克里格找到了巴菲特的老师本杰明•格雷厄姆的公司——格雷厄姆-纽曼投资公司。
1948年,GEICO正式迁往华盛顿,格雷厄姆-纽曼公司也以72万美元的价格买下了瑞亚家族手中一半的股份,戴维森和克里格拿下了另外一半。格雷厄姆出任董事会主席。戴维森也应里奥的邀请,加入公司的管理层。
GEICO在1947-1948年迎来了一个有意义的里程碑,也是在1947年,17岁的巴菲特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。但可惜他在那里没有找到自己值得学习的东西,觉得不过是些无用的陈词滥调,待了两年后转去了离家近的内布拉斯加大学,期间所做的事情和之前变化不大,通过送报、回收旧高尔夫球等各种小生意积累财富,也尝试过炒股,但始终没有找到正确的路径。
直到他读到格雷厄姆的《聪明的投资者》,才终于觉得看到了“新大陆”,于1950年前往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,追随格雷厄姆和大卫•多德学习价值投资。他在那里一改本科阶段的消极状态,热切地渴望学习自己视之为偶像的老师所教授的一切,积极地参与交流讨论,并切实将学到的原理应用到选股上。
巴菲特的投资技能终于迎来了第一个突破点。而我们所知的第一个尝试对象,就是GEICO。
第一次接触
1951年,巴菲特20岁,即将结束在哥伦比亚大学两年的学习。这年年初,他翻看全美名人录的时候注意到,格雷厄姆竟然是一家不知名的小型保险公司的董事长。他于是开始想办法了解这家公司。
在一名好心的图书馆员指点下,他翻看全美最佳火险与意外险公司手册,找到了这家名为GEICO的公司总部所在地——华盛顿。
或许是出于全面了解、追随榜样的心态,又或许是出于严谨的“抄作业”心态,他利用一个周六的假期,乘火车前往华盛顿,去这家保险公司的总部一探究竟。
到了那里,铁将军把门。巴菲特敲了半天门,终于出来一个门卫。巴菲特问,公司有没有谁可以跟我聊一聊的?门卫说六楼有人加班,你可以找他试一试。
原来那天时任公司财务副总裁的洛里默·戴维森正好在公司。巴菲特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,自报家门是格雷厄姆的学生,随后就基于之前的准备,向戴维森抛出了一连串的问题。《巴菲特传》里记下了戴维森后来的回忆:
“我们谈了15分钟之后,我发现坐在我对面的这个小伙子绝对是一个人才。他问的问题犀利又富有智慧。他问我,GEICO到底是一家什么性质的公司?它主要的业务模式是什么?它的成长性如何?它的增长潜力怎样?这些都是一个优秀的证券分析师才提得出来的问题。我是公司负责财务的副总裁,他试图把我所知道的一切都刨根问底,了解透彻。”
两人一聊就聊了四个多小时,巴菲特此行获益匪浅。他更加确认GEICO的两大竞争优势,以及这些优势带来的实际效果:因为成本低而赔付少,这家保险公司的利润率,居然高达同业平均水平的五倍!能用于投资的浮存金规模也相当可观。
巴菲特又去找保险专家们确认自己的想法。但他们却普遍认为这个公司市占率规模很小,市占率并不高,相对而言估值就已经偏高了,不看好它的发展前景。
可巴菲特没有盲从这些专家,或许因为他心里还有一位更高大上的偶像格雷厄姆的指引吧,但总之,之前的案头分析,再加上实地调研的结果,让巴菲特确信这是一个好机会。价值投资的一大原则就是,一旦看中,就下重注!巴菲特立马拿出自己当时全部身家的65%,10282美元,买入350股GEICO的股票(注:关于这里的各项数字,各资料来源均有出入,包括巴菲特本人在股东信里的说法也不太一致,但总的来说差异较小。这里取1995年股东信中数字最精确的一种说法。)
错 失
那年调研结束后不久,巴菲特就毕业回到奥马哈,在父亲的公司里担任股票业务员。他最初是向父亲公司的客户极力推荐了这支股票,但大家都不以为然,只有一直以来支持他的阿姨爱丽丝选择买入。更有甚者,还有保险中介向他父亲抱怨称,GEICO公司的模式是断了他们的活路,搅了保险业的局,惹了众怒,必定不能长久。
虽然巴菲特坚持了自己的判断、选择自己买入,但在一片唱衰声中,年轻的巴菲特还是于1952年获利了结。此时,他在1951年投入的10282美元收回了15259美元,获利4977美元,利润率约为48.4%。
如果单独来看,这也是笔不错的投资,而且或许正是这一次的研究和投资经历,才启发了巴菲特之后对保险业不竭的兴趣。但如果我们把时间段拉长,假设巴菲特什么也不做,坚持持有这些股票到60年代末,随着GEICO在60年代的高歌猛进,他的1万多美金就可以变成130多万美金,是不是更省心省力的好投资呢?
然而彼时巴菲特还年轻,还在不断成长中,他的资本也远谈不上雄厚。在整个50年代,他还根本没有长期持有年限超过10年的股票,而当年的美国市场也还处于他所说的有很多好机会的阶段,他很快就可以找到其他更有诱惑力的替代选择。
对这个阶段的他来说,摆脱频繁交易的投机心态,耐心持有3-5年,就已经是很好的长期投资了,甚至有时候,资金的周转利用率,可能比押注单笔投资、十几二十年坐等复利更加重要。
回到对GEICO的投资上。当年的情况就是:坚持的压力很大,而好的替代选择比比皆是,所以,让一个年轻气盛的投资天才为了一棵树木放弃整个森林,就此安定下来,几乎不可能。
这是一场不可避免的错失。
再 次 交 汇
之后是各自安好的十余年。
1958年,曾和找上门来的巴菲特畅聊四个多小时的洛里默•戴维森出任GEICO公司董事长,并一直领导公司到1970年。正是在这些年里,GEICO进入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。
谨守寻找“谨慎驾驶者”的原则,公司将客户对象稳步扩展到囊括职业人士群体,承保风险仍然很小,利润率和浮存金仍然可观,市占率也延续50年代的势头,继续不断上升。公司的股价也在不断飙升。形势一片大好。
1958年,巴菲特28岁,揣着几位合伙人投给他的105000美元,在前一年启动了巴菲特合伙公司,正准备雄心勃勃大干一场。此后一直到1969年决定结束合伙公司,他的投资业绩非常靓丽,年年超额完成超道指10%的目标,至清算时为止,净资产已经增长到104429431美元。
但就在戴维森即将退休的1969-1970年,也就是巴菲特选择清算合伙公司的时期,GEICO一些逐渐积累的问题开始爆发,更糟糕的是,之后接任董事长的戴维•克里格,以及出任CEO的诺曼•吉登,没能解决问题,反而雪上加霜。
这些导致糟糕连锁反应的问题包括:
1、成本预算不准导致售出保单出现亏损,以及预留拨备不足,年度数据出现亏损;
2、对房地产、电脑设备、人力资源等不擅长领域的投资耗费巨大,收益却不理想;
3、为了扩大市场份额,放弃“谨慎驾驶者”原则,将蓝领工人和21岁以下驾驶者纳入承保范围,导致承保损失激增。
在这重重打击下,前十年里一路攀升的GEICO股价这辆过山车,掉头进入疯狂的下行阶段。
1972年,股价高点还在61美元;
1973年,跌去一半;
1974年,跌到10美元;
1975年,跌到7美元;
1976年3月年会上宣布寻找新管理者时,股价在3美元上下徘徊;
年会后,新总裁约翰•伯恩上任,烧了第一把火:宣布一项7600万美元的集资计划,以补充公司的资本金。但市场没有作出积极的反应,股价进一步下滑到了2美金。GEICO挣扎在了破产的边缘。
可是此时的巴菲特,却已经看到了跌出来的机会。这个时候他已经和查理•芒格共同执掌伯克希尔,两人必定经过了细致的考虑之后,认定GEICO的核心竞争力并没有丢,此时的挫折在性质上只是类似于美国运通所遭遇的色拉油事件而已,不会是长期的打击,而是买好公司的绝佳时机。
于是,伯克希尔在1976年果断买入GEICO,投入1940万美元,参与申购优先股,两年后转换为普通股。同时投资410万美元,陆续累计买入普通股1294308股,均价3.18美元。
与此同时,与GEICO的管理层共同设法帮助其摆脱破产的噩运。1980年,又再度增持1900万美元。1976-1980年,累计成本47138000美元,共购入720万股,约占到总股本的三分之一。1980年时,这部分持股的市值就已增至1.05亿美元。增幅达到123%。
又是一次非常漂亮的投资。
而这里面还牵扯出另一段因缘。所罗门公司的CEO约翰·古特福伦德在协助GEICO免于破产的过程中出了不少力,也因此与巴芒二人结识,之后其他一些避免客户陷入愚蠢交易的义举,让巴芒二人都对他尊重、信赖有加,认为他能力和品格都不错。这就为日后伯克希尔入股所罗门,以及巴菲特为所罗门力挽狂澜,都埋下了伏笔。
不 离 不 弃
1976年再次投资GEICO的巴菲特,和1951年时已经大不一样。
1951年时他对保险行业所知并不多,只是因为格雷厄姆出任董事长才想要加以了解这家公司。而到了1976年,他已经接触过多家保险公司。1967年,伯克希尔将国民赔偿保险公司纳入旗下,在此后的十年间,从这家公司身上,巴菲特学到了不少保险行业的运作机制;
1951年时,巴菲特虽然比一般的同龄人赚得更多,但家底实在谈不上厚实,可在1976年,再过两年,他的个人身家就将达到1亿美元之巨;
1951年时,巴菲特的投资经验还不太多,类型也比较单一,但到了1976年,他早已经在股东信中把自己的投资类别,从两种,到三种,到四种,进行了越来越细的划分,也已经控股了好几家企业;
1951年时他是格雷厄姆的狂热信徒,而到了1976年,他身边的“西海岸哲人”查理•芒格已经给他带来了犹如从猿到人一般的思想冲击。
这样的经历和伙伴,必然对他的投资思路和风格产生影响。这时候的他,对于一家护城河足够宽广的好公司,已经不可能再轻易放手,倒更有可能越抓越牢。
此后的15年间,伯克希尔始终持有1976-1980年间买入的那大约33.3%的GEICO股份,但也没有增持,只是随着公司总股本的变动,具体份额会有所波动。
1986年,所持股份上升到41%。之后由于GEICO的股票回购措施,伯克希尔所持份额再次上升,达到了50%左右,但没有控股。
1995年,伯克希尔终于迈出了又一大步,以23亿美元购入GEICO所有剩余股份,将其收为全资子公司。在这一年的股东信里,巴菲特回溯了一遍自己和GEICO从1951年开始的多年因缘,他也小小心疼了一下所付出的是天价,但随即坚定表态这是物有所值,因为这能让伯克希尔“拥有一家深具成长潜力的公司,其竞争优势从1951年到现在一直都维持不变”。
这一段投资因缘终于迎来大团圆结局。从1976年以降,每一年股东信里GEICO的名字都不曾缺席,而且时不时就会出现篇幅不小的专节论述。
1980年的股东信里,巴菲特大赞GEICO是“投资业界的最佳典范,具有难以模仿的产业优势,而且还有高超的资金管理技巧”;
在1986年的股东信中,巴菲特写道,GEICO就是“一座价值不菲、众人仰望的商业城堡”,而它的护城河,正是超低的成本率,在此基础上,若能够“再兼顾产品品质和客户服务的话,那这家公司的前途就不可限量”。巴菲特还写道,更为锦上添花的是,负责投资部门的路易斯•辛普森所取得的投资业绩,让身为母公司伯克希尔投资主管的巴菲特本人都感到汗颜;
1995年和2010年的两封股东信里,巴菲特两度回溯往事,盘点了GEICO这些年里历任掌舵人的优秀成就,以及自己和他们在合作共事过程中结下的深厚友谊;
1982年的股东信里,巴菲特特意分享了一大投资经验,借机小小地抒情一把:“念旧在我们投资选股时必须特别加以重视,我们投资组合中具有最大未实现利益的两家公司华盛顿邮报和GEICO,事实上本人早在13岁与20岁时便分别与之结缘,但蹉跎了二十几年,迟至1970年代我们才正式成为这两家公司的股东。但结果证明:‘迟到总好过未到。’”
参考文献
1.《穷查理宝典》(全新增订本),[美]彼得•考夫曼 编,李继宏 等译,中信出版集团2021年版
2.《巴菲特的第一桶金》,[英]格伦•阿诺德 著,杨天南 译,机械工业出版社2020年版
3.《巴菲特之道》,[美]罗伯特·哈格斯特朗 著,杨天南 译,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年版
4.《巴菲特传:一个美国资本家的成长》,[美]罗杰•洛温斯坦 著,蒋旭峰 王丽萍译,中信出版社2010年版
5. 巴菲特历年致股东的信全文(未正式出版)
点击购买相关图书👇